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民间文艺

汲取生态“养分” 厚植振兴“沃土”

2021-11-23 17:21 民间文艺 人已围观

简介——看福建南平如何推进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乡村振兴10月12日,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跨福建、江...

——看福建南平如何推进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乡村振兴

10月12日,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跨福建、江西两省,保护面积1280平方公里,分布有全球同纬度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是我国东南动植物宝库。

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图

近年来,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契机,紧紧依托这个“国家生态宝库”,以沿线4个县市区、3个示范镇、16个试点村为核心点,串点成线连片,赋能乡村振兴。

“坚决走绿色发展道路,引导当地结合自身实际,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方向,融入国家公园体系,放大资源效应,通过生态优势带动旅游、就业、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等,实现点绿成金、富民强市”,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徐春晖说。

机遇“放大‘生态宝库’的资源效应”

在南平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下梅古村落,山环水抱中,以“武夷茶”为媒介,处处洋溢着明清建筑、商铺、祠堂、古井、老街等历史符号与小桥溪流的现实图景互相交融的独特气息。

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下梅村古民居—当溪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东部,这个在县域行政区图中仅仅是个小点的古村落,却是著名的“万里茶道起点”。清代晋商收购武夷茶,便从这里出发,经由绕村而过的梅溪北上,直达万里之遥的中俄边城。

下梅古村落导游胡丽娟介绍,以前下梅村因茶而兴,依靠武夷山景区,“万里茶道起点”的金字招牌带旺了旅游,继而带动了茶叶销售,如今村民还是以茶为业,“特别这几年,靠茶致富的人越来越多”。

下梅村是环武夷山国家公园沿线上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其所在的武夷街道是武夷岩茶核心产区,著名的天心村、黄柏村等就在其中。

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建设与自身的资源禀赋让武夷街道主任吴继唤看到了发展机遇,他表示,武夷街道将借助国家公园建设契机,充分利用茶文化、核心产区等资源优势促进茶产业发展,打造“串点连线片”高标准核心示范基地,重点发展下梅、溪洲、吴齐茶旅产业,促进茶旅融合转型升级。

下梅村的茶旅产业发展前景,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设立对南平乡村振兴带来巨大机遇的缩影。

徐春晖介绍,武夷山国家公园环线涵盖的武夷山市、建阳市、邵武市和光泽县等4个县市区具有“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最独特的自然景观、最精华的自然遗产、最富集的生物”,同时武夷山还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万里茶道起点”“朱子理学摇篮”等多张名片,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与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的叠加,将为发展“环线特色生态经济”带来***机遇。

武夷山市星村镇自然风景

首当其冲的便是茶业。徐春晖表示,南平将发挥“万里茶道”起点城市优势,全力抓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推广燕子窠绿色生态茶园种植模式,在小武夷公园等地打造国家种质资源库。力争通过环线“三茶”统筹发展,让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资源最大化发挥带动作用,为国家公园周边地区经济注入活力。

据了解,燕子窠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从2018年开始,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团队与南平市农业农村局合作,在燕子窠开展无农药无化肥种植武夷岩茶试点,即在茶场套种大豆、油菜,利用大豆生物固氮效果作为“绿肥”,油菜开花后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磷和钾,这一种植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茶青产量保持稳定、茶叶品质持续上升。

2018年至今,燕子窠生态茶园示范面积累积超过3万亩,辐射面积超过30万亩,核心区达到无化肥无农药生产,为稳定武夷岩茶品质,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生态种植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燕子窠模式还有效提高了茶农的收入。据燕子窠生态茶园讲解员吴云凯介绍,原来燕子窠的茶叶市场价300元/斤,现在从燕子窠生态茶园出品的茶叶身价猛涨,最高甚至可以卖到3000元/斤,眼见如此,周边的茶农也纷纷将自家的茶园采取生态种植模式,主产区已从3月的不到1000亩扩展至如今的6000多亩。

除了茶业外,推进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也是重要机遇。

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著名的红茶正山小种

“以星村-桐木村、桐木村-麻沙、麻沙-严墩等主要公路沿线区为媒介,集中打造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培育茶叶、白莲、葡萄、桔柚等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开展环线高标准农田改造,盘活沿线村庄山垅田资源,发展本土特色种养产业,在此基础上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进而实现‘点上出精品、线上有美景、一带一主题’的农旅融合发展”,徐春晖介绍道。

对于农旅融合的前景,当地不少农场充满期待,位于南平市建阳区崇雒乡上洋村的安然农场便是其中之一。

建阳区崇雒乡安然农场—桃子丰收,刘仙萍摄

崇雒乡被誉为“莲果之乡”,莲是莲子,果是桔柚。安然农场是当地的桔柚、桃子种植大户之一,光桔柚就有500多亩。环武夷山国家公园沿线公路从崇雒乡到武夷山五夫镇的路段恰好从农场穿行而过,随着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带建设的推进,沿线公路将进行不同程度的优化。

这让农场负责人吴瑞东看到了新的“商机”:“以前桔柚销售基本是走线上渠道,武夷山国家公园的设立,必然会带火环线的旅游业,对我们来说,发展线下采摘正当其时。”

如今,吴瑞东已经在农场的公路两旁较为平坦的山垅田上采用滴灌方式规划出新的桔柚种养田,一方面方便机器灌溉和施肥,一方面就是为游客提供采摘的便利。

产业“以绿色发展引领产业融合”

瞅准机遇,确立了方向,摆在南平市农业农村局面前的是如何引导武夷山国家公园沿线地区走出一条切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振兴路”。

“坚定不移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将绿色发展贯穿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环节,以绿色发展引领产业融合,构建沿线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的生态链、产业链、价值链,使绿色成资源、可开发、促增收”,徐春晖一语中的。

具体如何落实?他指出,一方面是“绿色产业优化”,引导农产品从种养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副产物利用无害化,一方面是“绿色产业融合”,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

在燕子窠生态茶园,吴云凯指着竖立在茶园的一个太阳能设备,向记者介绍:“茶园不仅没有使用农药化肥,而且在防治虫害方面,也是用太阳能灭虫灯代替杀虫剂。”

不止是燕子窠,如此细节在环武夷山的茶园随处可见,而这反映的正是南平推广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的成效,是南平绿色产业不断优化的实地投射。

据了解,从2020年开始,南平开展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三年行动,重点建设无药无肥生态茶园,构建“林、茶、水”立体生态系统,打造“燕子窠”生态茶园等首批示范,推动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包括茶业在内,南平不遗余力推动生态农业优化升级,推行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的“五节一循环”技术集成模式,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对此,安然农场便是践行该模式的代表之一。除了“老板”外,吴瑞东还有一个身份是南平市首批科特派,业界公认的建阳桔柚专家。

最近他在安然农场推行桔柚根系保护性栽培“试验田”,他告诉记者,该栽培模式有很多好处:能确保土壤肥水管理的精准,避免根系土壤遭受外界因素污染,节省劳动力支出,减肥增效,有利于建设机械化、智能化、省力化的现代化果园,“难能可贵的是,实践证明,该栽培技术可提高崇雒桔柚糖度到15度”。

除了不断借力科研推动绿色栽培外,崇雒乡另外一位桔柚种植大户“禾润农场”负责人郑雪华还考虑到农场如何与当地文旅结合起来。

建阳区崇雒乡禾润农场—桔柚种植基地

郑雪华介绍,禾润农场有2000多亩桔柚林,多数种植在较为平坦的山坡上,她想到,随着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带建设的推进,处于沿线的崇雒乡的文旅产业必然兴盛起来,因此融入一些住宿、餐饮、采摘体验、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旅游业态,建设“观光果园”将刻不容缓,因为“成为观光果园后,在原有桔柚等水果销售的基础上,增加旅游带来的收入,同时又将游客转化为消费者,反过来推动农产品主业的销售量”。

郑雪华农旅融合的规划,反映的是当地政府关于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等融合不断的引导与推动。

崇雒乡不仅是“莲果之乡”,还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的故乡。据崇雒乡乡长连志茂介绍,崇雒将充分发挥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叠加效应,推动农文旅高度融合。文旅方面,建成宋慈纪念园,打造“崇雒中国法医学示范教育基地”,擦亮“宋慈故里”名片;农旅融合方面,形成以桔柚、白莲等产业为特色,集旅游观光、采摘体验、垂钓捕捞、生态休闲、种养殖培训、为一体的崇雒乡村振兴生态种养殖示范片;在此基础上,打造具有知识产权性质的“崇雒宋慈IP”,开发“宋慈桔柚”、“宋慈白莲”等地理性和文化性兼具的特色产品,推动农文旅融合升级。

建阳区崇雒乡宋慈纪念园,刘仙萍摄

崇雒乡的践行仅是沿线乡镇从环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借势”寻找乡村振兴路子的案例之一,在“绿色发展引领产业融合”的整体思路指导下,一批不同功能定位、不同业态模式的特色乡镇逐渐脱颖而出:

武夷山市星村镇依托“武夷岩茶第一镇”文化名片、“星村燕子窠生态茶园”“武夷星生态茶园”等明星生态茶园及九曲码头等丰富旅游资源,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建阳将口镇立足红色基点乡村定位,深挖本地红色党史文化资源,主动融入五夫镇朱子文化旅游发展带。打造松柏樱花旅游观光园和丘苑千亩有机茶生态种植观光基地,依靠特色生态名片,推动松柏村、芹口村等生态旅游业发展。

黄坑镇三峡民族村竹林,张正松摄

被誉为“林海竹乡”建阳区黄坑镇,通过做实扶贫产业,在茶产业、竹产业、现代农业上采取“村+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生态、旅游与“竹、茶、农”等本地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

文化“以传承文脉滋养文明乡风”

武夷山国家公园不仅是一座“生态宝库”,还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宝库”,在保护发展带环线范围内,以朱熹、宋慈、柳永三大历史文化名人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灿若繁星,联缀起中华民族文脉的有机组成。

由朱熹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便可见一斑:武夷山现存朱熹生活讲学等遗迹有紫阳楼、武夷精舍、兴贤书院、屏山书院遗址、摩崖石刻、刘公神道碑等20处。其中,武夷精舍和朱熹摩崖题刻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流传的有73项,其中民间文学70项、民间舞蹈1项、消费习俗2项。

武夷山五夫朱子文化广场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徐春晖表示:“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乡村振兴,不仅要放大‘生态宝库’的资源效应,更要吸取‘文化宝库’的厚重‘精神食粮’,融入文化振兴,以传承文脉滋养文明乡风。”

对此,守着这座“文化宝库”的沿线乡镇慢慢意识到,对文化宝藏的挖掘对推动文化振兴意义深远,于是他们纷纷对自身的文化进行整理吸收,逐渐揉入乡风文明建设之中。

武夷山市五夫镇是朱熹故里,朱熹在这里从学、著述、授徒,生活了近50年,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近年来,依托这一独特文化资源禀赋,五夫镇将朱子文化等地方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成功申报福建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并积极开发以朱子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游活动课程及精品线路,不遗余力讲好“五夫故事”。

武夷山柳永故里上梅乡茶景村,马峥摄

在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故里武夷山市上梅乡茶景村,该村以柳永文化为切入点,打造诗词村落,利用闲置校舍设立文创基地,先后吸引多家诗词、书画等机构在基地落户;孕育善治村落,用传统文化核心要义引导村民实施法治善治德治;构建商标村落,目前已有数十个以柳永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商标在市场流通。“柳永文化是茶景村的魂”已经成为了村民们的共识。

在崇雒乡,宋慈纪念园第一期收尾工程正在如火如火进行中,第二期的洗冤堂、中国法医学展览馆等已经完成了规划。据宋慈纪念园负责人刘德书介绍,崇雒是宋慈出生、成长、埋骨之地,宋慈文化是当地得天独厚的“宝藏”,对于以宋慈纪念园为载体、将宋慈文化中的“崇尚正义”、“扶弱济困”、“追求真理”等精神财富广为挖掘和传播,厚植文化沃土,融入乡风人心,他充满了信心。(林锦旺 施德书 林颖杰 邱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