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第一现场

共同富裕赋

2021-10-14 17:13 第一现场 人已围观

简介曩古之世,万物玄同。无君臣而穿井饮,耕田食而日作息;自泛然而恢尔得,不竞营而无辱荣。川谷不通,则不相并兼;士众不聚,则不相伐攻。①天地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圣人...

曩古之世,万物玄同。无君臣而穿井饮,耕田食而日作息;自泛然而恢尔得,不竞营而无辱荣。川谷不通,则不相并兼;士众不聚,则不相伐攻。①天地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圣人不仁,损不足以奉神通。功成事遂,庶皆谓我自然贵;不得而亲,玄德深乃大顺春大道之行,玄德归鸿。②

大同之世,天下为公。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童以人之童。③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盛世;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坐拥。④天朝田亩,康有为书,张太炎论;鲍生敬言,五斗米教,桃花园洞。⑤倡三民主义,起共和而终帝制功高;弃医涯举旗,缔民国创五民宪法歌颂。⑥

共和之世,建国功崇。天下皆富我亦富,此为真富; 天下皆穷我独富,我富也穷。⑦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指路;******,搞合作化运动。⑧抗美援朝,打败八国联军;一化三改,灭私强工富农。深根固柢,万民各得其所;长生久视,百姓安居业隆。常蛾飞月,美国总统访华;科技飞越,两弹一星升空。

共富之世,治国惠众。改革开放,经济总量世界居二;道莅天下,港澳同胞回归气宏。以工补农,取消皇粮农税;以城带乡,实施新村治穷。精准扶贫,建党百年小康;初心使命,乡村振兴尊崇。探路先锋,浙江千村示范引;红色南开,全国百强村时雍。共富行动,扬赤县民族自尊;建国百年,颂美好生活战功。

注释:①《抱朴子诘鲍》也描绘过由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的过程。它描绘远古大同之世的景象:“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荣无辱,山无蹊径,泽无舟梁。川谷不通,则不相并兼;士众不聚,则不相攻伐。势利不萌,祸乱不作,干戈不用,城池不设,万物玄同”。

②黄德业老子高瞻远瞩,是以延长全人类的寿限为最高利益。必然是提出“世界大同理念”的祖师爷。按现代说法,老子是提出“共产主义思想”的鼻祖。诸多论述,显而易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5章)。注释:“天之道没有偏爱,是以天下万物都能各得其所共同发展为宗旨。圣人之道没有偏爱,是以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和平共处为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圣人之道。“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10、51章)。注释:“自然世界的任何物种都是生产之抚养之,生产之而不独自占有,抚养之而不恃强凌弱,最发达的物种和国家也不能独霸世界,此谓玄妙的天之道自然法则。”特朗普政府与拜登政府的霸道作为,是违反天之道自然法则的典型。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第65章)。注释:“知道星空世界的治理模式是常识,可称为天之道玄妙的德行。天之道深奥也,远谋也,与穷兵黩武的霸道政策相反也!只有全球人都能遵循天之道之后,人类社会才能和睦共处乃至实现大同世界。”“大顺”,就是“共产主义”。“乃至大顺。”指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难度和长期性。

③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礼记·礼运》描绘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状态,反映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幸福生活、共同富裕的期盼和憧憬。

④儒家大同的理想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儿童由社会教养,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礼记·礼运》),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阴谋。儒家的大同理想比农家、道家的理想更详尽,更完整,也更美好,更具有诱人的力量。因此,它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有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⑤西汉以后的封建时代的大同思想西汉中叶以后至清代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发展一直停留在封建主义阶段,没有形成新的生产力和新的阶级,因而儒家大同类型的理想,未再出现新的模式。农家类型的大同理想,主要通过组织农民***的宗教团体的某些生活制度体现出来,东汉末期张鲁的五斗米教是最早的典型。道家类型的大同理想,则在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形成了新的、最有影响的典型。五斗米教张鲁据有汉中后,废除官吏,设“祭酒”分管部众,各祭酒的辖区设义舍,放置义米、义肉,供行人无偿取用。对部众的管理强调用说服教育方式,对犯法的人也首先教育,宽恕三次不改而后处罚。《桃花源记》陶渊明在文中幻想出一处同现实世界隔绝的人间乐土──桃源洞,那里没有剥削、压迫和战争,人们永远处于和平、宁静和温饱的环境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对外部世界几百年来的王朝废兴、社会***都一无所闻,自秦末进洞以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在中国大同思想发展史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此后一千多年,幻想逃避现实社会的苦难的人普遍地憧憬着“世外桃源”,它成了人间乐土的同义语。

在中国近代,农家类型和道家类型的大同理想仍有所表现,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章太炎(1869~1936)的《五无论》分别是二者的典型。但是,在中国近代的大同理想中占主要地位的却是儒家的大同类型,它被许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用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康有为和孙中山的两种大同理想。

康有为写了《大同书》,设想未来的大同社会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剥削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很高。国界消灭,全世界统一于一个“公政府”之下,没有战急。政治上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没有贵贱等级。男女完全平等,家庭已消灭,不存在父权、夫权压迫。

⑥孙中山的大同理想主要内容是:土地国有,大企业国营,但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存在,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两个阶级继续存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普遍改善;国家举办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公共福利事业,供公民享用。

康有为和孙中山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压迫、贫富分化、危机、失业等现象有所批评,但他们的大同理想基本上都还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想化。康有为的现实主张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逐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因而对自己的大同理想不愿立即实行,主张经过缓慢的改良在遥远的未来使“君衔……徐徐尽废而归于大同”(《大同书》)。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则要求把他的大同理想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就付诸实施,要求“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选集》)。

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追求。

⑧1953年,党内开始酝酿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这年十月,***首次明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此同时,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第一步,***两次发表谈话,要求加快农业合作化的进程,并亲自领导主持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的起草。“共同富裕”的概念在《决议》中出现,决非偶然,它表明,在中国,社会主义的进程一开始就与“共同富裕”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出身中国农村,对于旧社会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深恶痛绝。挥之不去的“大同”情绪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使他对“两极分化”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共同富裕"成为了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早在1953年***就说过:“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 不搞资本主义,就是为了避免"两极分化"的痛苦道路,就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建国后不久,农村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认为:“这个问题,只有在新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解决。这就是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

坚定的认为:“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避免两极分化引导大家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为党内和广大群众普遍接受,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也许这一进程有些急,有些快,有些粗,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却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所有制基础。

“一化三改”。“一化”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目标,是主体;“三改”就是对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势”论断,指出中国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阶段;在五中全会上,则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2035年目标和2050年目标,都鲜明地体现了改善人民生活、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比如,到2035年的目标提出,“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年的目标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虽然实现共同富裕要有一个过程,但我们要努力去做、不断推进。

四川省政府文史馆特约馆员 李正银